提到二战时期德三反坦克火炮,第一印象一个是88炮与37炮,这是德系反坦克火炮的两个极端。两者都很出色也都很有名。在他们的大名之下,还有一种非常小众的型号,这就是本文的主角。为什么它会很少被提及,其实是因为咱们通常只关注那些正式服役的量产型号,而对试验性型号设计的描述较少。这些型号中很多并非是德国原厂,而是一些其它型号产品。虽然有实物样品,只是未被采用。
首先,让我们从最熟悉的型号开始。在德国军队装备了著名的3.7 cm PaK(俗称“锤子”)之前,其出口版的炮已广泛推广至多个国家。通常,这些出口型号配备了更长的50倍口径炮管,文献中一般称为3.7 cm Tak L50 Rheinmetall
众所周知,苏联也是该火炮的买家之一,还购买了生产许可证。苏联生产的型号配备了45倍口径的炮管,与德国军队正式装备的版本几乎完全一致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苏联于1930年就将这门火炮列入装备清单,而德国方面此时还处于试验生产阶段。
更有趣的是,德国工程师曾基于该炮的底盘,开发出更大口径的炮管。不过,这些改型火炮是否是由德国自主设计,还是应其他几个国家的需求定制,目前尚无定论。毕竟37毫米已经不足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装甲目标,所以增加口径是必然趋势。例如:
• 苏联曾提出要求,希望在已装备红军的37毫米火炮基础上,开发一款45毫米口径的改进型火炮。这一型号最终被研发出来,成为后来广受欢迎的45毫米反坦克炮
• 此外,还存在一款47毫米口径的版本,曾被推荐给荷兰军队,但未被正式采用。
在众多参考资料中能够找到提及荷兰火炮的页面,这表明德国不仅由“莱茵金属”(Rheinmetall)公司开发反坦克炮,克虏伯(Krupp)公司也曾参与类似项目。这些火炮主要是针对出口市场,但目前尚无明确资料显示它们被任何国家正式采购。
克虏伯公司开发了一种47毫米(或45毫米)口径的反坦克炮,并进行了多次测试。以下为测试中的克虏伯反坦克炮的照片。
这些火炮的开发显示,德国工程师并未满足于已经闻名的37毫米“锤子”(3.7 cm PaK)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还设计了更强大的火炮,例如一款拥有65倍口径炮管的37毫米反坦克炮
在浏览完战前火炮之后,不妨关注三款由捷克斯洛伐克(当时已被改名为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”)开发的反坦克炮。这些火炮从1941年开始设计,1942年进入测试阶段,并于1944年推荐给德国国防军(Verwaltung)。
有趣的是,许多提到6,6 cm Pak 5/800的人都会对其口径感到惊讶,认为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选择。然而,66毫米其实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炮兵的传统历史口径——早期的2磅炮正好是2.5普鲁士英寸,约合66毫米(尽管某些情况下,2磅炮的口径为68毫米,但那是另一回事)。类似口径的火炮也出现在其他几个国家,例如:
捷克人在设计这款火炮时,显然借鉴了66毫米通用或舰载高射炮。这种火炮的炮管长度为50倍口径,发射重5千克的炮弹,初速为800米/秒。它被改装成了一款安装在野战炮架上的反坦克炮。
捷克人在设计这款火炮时,显然借鉴了66毫米通用或舰载高射炮。这种火炮的炮管长度为50倍口径,发射重5千克的炮弹,初速为800米/秒。它被改装成了一款安装在野战炮架上的反坦克炮。
实际上,原始的66毫米火炮具有全方位射界,如果加装防护盾,可能更为适合反坦克用途。
最终,德国没有将这款火炮列入装备序列,因为它相比于Pak 40并无显著优势。而在1944年的战况下,换装新的口径显然也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。
这款火炮因为出现得太晚,仅作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候选火炮进行过推荐,但最终未被列装。
关于这款火炮为何未被德国采纳,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性能与5 cm Pak 38相近,而对于1944年的坦克来说,这样的威力已经显得不足。
以上内容是关于德国反坦克火炮发展的一个小插曲,展示了各种实验型火炮的研发历程和技术特点。希望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启发。